东南网连江6月19日讯(通讯员 赵志鑫 黄清云)清晨的阳光没有彻底照亮G104线连江段,一道挥铲的身影已在薄雾中起舞。那是王晶晶,她挥舞着铁锹扫帚,把无声的据守写进了四季春秋。从2013年踏上公路维护岗位至今,王晶晶用脚步测量路途,用汗水擦亮路面。而在作业之余,她也静静用亲情与职责,在焰火日常中据守着一个女人最温暖的人物——妻子、母亲、儿媳、党员。她将“孝老爱亲、教子有方、夫妻友善、节俭持家”的家风信仰,融入一饭一蔬、一言一行,让普通小家滋润着年代家风的温度。
“百善孝为先”,对王晶晶来说历来不是标语,而是点点滴滴的日常。她不只仔细照顾垂暮的公婆,还自动把年过八旬的祖母接到身边,一起日子。“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在老屋里,哪怕作业再忙,也要尽一份心。”每当周末,不管风雨,她总带上孩子回乡陪同白叟,给祖母理发、煮饭,拾掇房前屋后的杂草与柴火。
“她买衣服总挑打折的,给白叟却舍得买最好的。”邻居们常看到她拎着大包小包进出,为白叟增加日子用品、换洗衣物;换季时,她亲手为祖母铺上晒得暖洋洋的新被褥。逢年过节,她必定安排一顿热热闹闹的家庭聚餐,白叟喜爱的菜逐个端上桌。“白叟年轻时劳累半生,现在咱们能做的,便是让她们轻松一点。”她常这么教孩子。
春天赏花,秋日看枫,祖孙三代的合影留在一个个风景点,也刻进了孩子心底。现在,她的大女儿会自动给奶奶捶背,小儿子看到祖母走路慢,会不声不响地牵起她的手。这一份“孝”,如春雨润物,在三代人心间悄然滋长。
每天回家,身上还带着尘土和汗味,但王晶晶从不让疲乏打扰孩子的学习时刻。洗完手,她就坐在灯下陪孩子写作业、讲故事。“妈妈每天早出晚归,可她从没说过一句累。”孩子的作文中,妈妈是那个“永远在繁忙,却总会陪我”的人。
她深信“身教重于言教”。孩子们的书包、衣物都要自己拾掇,饭菜一粒不能糟蹋。她还鼓舞孩子分管家务——擦桌子、扫地、洗碗,每件小事都是生长的练习题。一次,小儿子吵着要买一款贵重的玩具,她没有严峻回绝,而是带他去了公路维护点。“你看,妈妈和搭档便是靠这一铲一扫,把一条路渐渐修好。”那天之后,儿子静静把玩具广告撕下,转身在父亲节为爸爸画了一张感谢卡。
现在,女儿会把零花钱攒下来捐助山区儿童,儿子在校园乐于助人、自动打扫卫生。没有慷慨激昂,也没有专门“说教”,但孩子们的品质却在母亲事必躬亲中悄然成形——那一抹坚韧的背影,成为他们眼中最温顺也最坚决的教育。
在王晶晶家中,两口子之间的“恩爱”不是挂在嘴边的甜言蜜语,而是藏在日子每个旮旯的默契与关心。她早上五点起床为全家预备早餐,下班后拎着菜篮络绎在菜市场里,再赶回家煮饭、拾掇、洗衣……凡事安排得妥稳妥帖。
可老公从不是“甩手掌柜”,她夜间值勤时,他会接孩子、教导作业。“咱们互相了解,也互相补位。” 王晶晶说。哪怕定见相左,也会坐下来,泡杯茶渐渐聊。有一次老公方案换岗,心里坐卧不安,她没有马上对立,而是详细分析得失、鼓舞他测验。“我会在家,撑你一边。” 这是她对老公最有力的许诺,也是婚姻最美的姿态。
邻里常说:“王晶晶家没红过脸,孩子也特别明理。”这种调和不只是外表,更是一种情感教育,在耳濡目染中教会孩子怎么去了解、尊重和容纳别人。
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王晶晶深知,好的家风,贵在日常。在她家,“节俭”与“贡献”从不是标语,而是处处表现。寒酸的家具能修就不换,但一有募捐,她总是第一个呼应。
2020年疫情来袭,她自动请缨前往高速路口执勤。冷雨中,她穿戴湿透的雨衣坚持值守,脚冻得发麻仍不肯下岗。“守住这道卡口,便是守住咱们的家。”这句话后来被女儿记在作文里,也登上了《福建交通广播》《人民网》的报导。
她屡次被评为“先进个人”,取得“连江县优异共青团干部”“连江县三八红旗手”等荣誉。她却说:“这些是对我家的奖励。”她还把这段阅历讲给孩子们听,鼓舞他们投身社区自愿服务,陪他们捡废物、看望空巢白叟,让“善”和“爱”成为宗族血脉的天然流动。
从晨雾中的公路到灯光下的饭桌,王晶晶一直静静耕耘,不只守护着一条条安全之路,也守护着一个温暖而坚实的家。她用铁锹铲平的不只是路上的石子,更是日子的难关;她用扫帚打扫的不只是尘土,还有家庭中的焦虑和不安。
在这个普通家庭里,孝是路基,爱是路灯,勤是路途标,友善是护栏,一点一滴会聚成通往美好的“家风大路”。
当孩子在作文里写下:“妈妈的铁锹,不光扫净路途,也扫净了我心中的困惑和苍茫。”咱们我们都知道,最好的教育,是一个母亲走在前面的身影;最美的家风,是一盏盏日常琐碎中点亮的光。